石榴花开映白塘
同心共筑中国梦
为深入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月24日,莆田擢英中学高一(7)班的师生们在莆田唯一的回族聚居村落,开展了一次以“历史为脉、团结为魂”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同学们在千年古村的脉络中,亲身体验并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印记,从明代的水利碑刻到现代的电商直播间,无不体现了这一精神。
踏入双福村,回族特色的飞檐古厝与汉族风格的青砖院落错落有致地交融在一起,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交融之美。极具回族特色的“振兴门”牌坊矗立在村口,彰显着这片土地的独特身份。沿着村道前行,古厝错落有致,青石板路蜿蜒延伸,百年荔枝树掩映其间,回汉村民共同制定的《古荔林保护公约》见证了两族人民的和谐共处。明代遗留的“回汉共修水利碑”,至今仍然规范着两族村民共用的灌溉体系,河道纵横的水系与古荔林交织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作为莆田唯一的回族聚居村落,双福村以“水绕古厝、荔林成荫”的生态格局,书写着自然与人文共生的和谐篇章。
“这些并非仅仅是观光地,它们承载着我们祖先的智慧与生活哲学。”村干部指着村口的古井介绍道:井台上雕刻的莲花(汉族的吉祥图案)与新月(回族的文化象征)交相辉映,见证了双福村“共饮一井之水,同耕一方之田”的日常生活。
【村史馆里镌刻在器物中的团结基因 】
在双福村村史馆,摆放着的农耕器具、纺织工具以及泛黄的家谱,默默讲述着村庄的历史演变。经过考证,村中超过90%的居民姓郭,属于回族,他们的族谱记载着自己是唐代名将郭子仪的后代。在南迁之后,他们在这里扎根并繁衍后代,与汉族同胞一起开垦土地、建设水利设施,共同创造了“回汉共居、文化交融”的悠久传统。
馆内一件明代契约碑特别引人注目,碑文清晰地记录了回汉村民共同商议水源分配、共同修建灌溉沟渠的往事。“这些文物证明了,双福村的繁荣,离不开各族先民相互扶持的智慧。”讲解员这样说道。而村中32棵百年荔枝树,更是民族交融的“活化石”。其中,“贡品荔”古树与“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历史典故遥相呼应,见证了从唐代贡品到现代“致富果”的传承之路。
【多民族握指成拳的振兴路】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双福村以荔枝产业为核心,探索出“技术升级+文旅融合”的共同体发展模式。通过引进现代农业技术,村里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荔枝年产量提升30%,成为支柱产业;同时盘活古厝、荔林资源,打造民宿集群和文旅体验项目,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在电商直播间,回族青年用方言直播推广古法荔枝干,汉族团队设计文创产品,壮族大学生运营线上销路,多民族协作的“产业链”让荔枝从古树走向全国。古村振兴的实践中,无论是共同制定的《古荔林保护公约》,还是回汉村民共修的灌溉体系,都深刻诠释着“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深刻内涵。
从斑驳的村史馆文物到电商直播间的现代活力,从古荔林的沧桑根系到非遗工坊的指尖技艺,双福村用生动实践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高一七班的同学们以脚步丈量、用双眼记录,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中读懂民族团结的力量,也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书写新时代青年的担当。